山脊狹長,北緩南陡
孤峰斜峙,形勢嵌巖
昔日林場伐木區
徒留悲慘山林景象
帕托魯山,標高3101公尺,是太魯閣山列上最東邊的三千公尺級大山。山脊南北狹長,北稜長而緩,南脊短而峭,尖峰斜聳,形勢嵌巖。隔著帕托魯溪上源谷地與太魯閣大山、立霧主山遙相呼應,並峙競秀,成就了「太魯三山」雄踞一方,嶢崎崴嵬的氣勢。
各具威儀的太魯三山
呈三角鼎足的太魯三山,以太魯閣大山海拔最高,山形也最具威儀,堪稱老大;立霧主山海拔雖最低,但因聲名顯赫,又有大理石峰嶂,獨具特質,是為二哥;帕托魯山海拔次高,英武的山姿顯得最為年輕,是為老么。三兄弟連成一脈馬蹄形的山稜,捃集成一處巍峨的地壘山塊,聳立於中央山脈奇萊連峰的東方天際,讓縱走北段中央山脈主脊的隊伍,只要朝花蓮方向眺望,均可見其崇高偉秀的身影,遙峙迴瀾。奇峰邃谷散發出強力的磁場,直讓愛好探險尋奇的登山者,無法拒絕誘惑,極欲一探究竟。
橫貫道上的最後一座百岳
帕托魯山是太魯閣山列縱走行程中,最後登臨的一座百岳名山。一般安排在重裝登頂立霧主山後,循著馬蹄形山稜趕至帕山北稜的2753公尺峰,在此放下重裝,改採輕裝仰登北稜往返。帕托魯山的北稜,綿長緩斜,形成一條直登山頂的柔順稜線。從遠處看來草坡狀的緩稜,沒有劇烈起伏的巒頭、沒有樹木阻擋,登行應該不難。但是一走上來,才知道這條長稜沒有樹林,是被皆伐砍光了,如今全被高密的箭竹林佔據。一路箭竹、刺柏擋道,越走發現小巒頭越多,行來鬱悶又痛苦。大致要近三個小時的苦鬥,才能登上有大理石岩塊散立的帕托魯山頂。
若依標準行程,來到帕托魯山頂已是午后多時,這個時間雲霧已起,能夠看到的景色不多。天氣若好,或是安排一早就上來,則立於山巔,可以俯瞰花蓮沿海風光與清晰地細數花蓮港區的船隻。從地形圖上量測,帕托魯山絕頂距離三棧溪口的太平洋濱,直線不及16公里,是台灣三千公尺級山岳中,最濱臨海岸的大山,在地理座標位置上,則是僅次於馬比杉山的「次極東百岳」。
山名由來與林業開發史
帕托魯山的山名,源於原住民語pattru音譯得來。林業的開發史,則始於日據時期的昭和17年(1942年)9月,由當時的「南邦林業株式會社」著手開發蘊藏於本區的紅檜與扁柏等高級樹材。那時,恰逢太平洋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各項物資都被挪用於戰爭使用,使得伐木所需的器具與運輸設備,都因陋就簡地草草完工,直到昭和20年(民國34年)7月底,才開始運材產出。
但不到半個月後,日本即因戰敗投降,來不及運出的木材即堆存在山區。光復初期,林場雖仍有運作,但產量不多。到了民國41年3月以後,太魯閣林場獲得美援資助,在伐木器具與運輸設備的更新建設下,產出的木材與日俱增,並成為全台六大林場(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竹東、巒大山、太魯閣)之一。隨後,伐木作業由淺山進入深山,運材專用的嵐山山地鐵道更開進了帕托魯的南腹與西腹。這座三千公尺級的大山,即在伐木鏈鋸日夜不停的宰割下,被皆伐一空,徒留今日滿目瘡痍、悲慘山林的破敗景象。
時隔30年,在帕托魯山看到的竟是30年前人類重濁的手,摧毀的這座山的容顏。走完太魯閣山列諸峰的喜悅,竟在如此不堪回首的氛圍下,顯得落寞與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