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峙在南橫公路上的三座百岳
關山嶺山、塔關山與庫哈諾辛山
從公路旁的登山口起攀
兩小時到半天的時間,皆可來回山頂
十足的郊山化高山熱門行程
南橫公路的開通,提供了登山者便捷的交通,昔日要花上六、七天辛苦跋涉,才能到達山腳的叢山峻嶺,藉著公路的穿山越嶺,如今只要數小時步程,即能輕易登峰造極。於是一批批接踵而來的登山隊伍,將原本清幽寧靜的山林,烙上了雜沓的足跡,帶來了喧鬧的市井之聲。
關山越嶺道路的開鑿
追溯南橫公路的前身──關山越嶺道路的歷史,場景要回溯到90多年前日據時期。明治43年(1910年),當時的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推行所謂的「五年理蕃事業」,第一步就是要沒收原住民打獵謀生用的槍枝與彈藥,這項措施立即遭到原住民部族全面的反抗,殖民統治者的大規模討伐行動於焉展開。而一連串原住民血淚斑斑的抗日事件,則迫使日人採行開闢橫斷中央山脈警備道路,來加強監控山區原住民部族的一舉一動,並進行武力討伐與鎮壓統治。
大正10年(1921年)到14年的4年間,日人為了對付素以強悍著名的布農族,先後完成了八通關越嶺道路與內本鹿越嶺道路等南北兩條穿越布農族居住區域的警備道路,以箝制布農部族的舉動。布農族人在受制於日人的新式武器後,不得不離開警備道通過的家園,往新武呂溪與荖濃溪上源流域遷移,繼續與日人抗爭到底。昭和5年(1930年),日人為防蕃情惡化,便將原本已開闢到新武呂溪流域與荖濃溪流域的警備道路,從東西兩端一致向中央山脈主脊開鑿前進,並於當年12月接通,完成了關山越嶺道全線工程。這條日據時期最晚完成的警備道路,西起高雄六龜、經寶來、梅山、天池,到關山嶺山南鞍翻越中央山脈主脊,東側從海端接台東里壠(今關山),全長達170.1公里,成為台灣最長的警備越嶺道路。
血淚斑斑的抗日史詩
關山越嶺道築成之後,日人以每隔5〜6公里便設置一處「警察官吏駐在所」,全線共計有32處,嚴密監視著沿線布農部族各社的行動,並積極派出武裝警察對位於深山叢嶺中的抗日部落做最後的掃蕩與致命的攻擊。其中即以死守玉穗社(Tamaho)的拉荷阿雷與據守伊加之蕃的拉馬達仙仙,孤軍奮戰10餘年,最為可悲可泣。昭和8年(1933年)4月22日,玉穗社首領拉荷阿雷被迫接受「歸順儀式」,至此「全島最後未歸順蕃」遂在日人的懷柔手段下,結束抗爭。
重建新的自然倫理
回首歷史,尤其面對原住民族的被壓迫史,讓人不勝噓唏。走在南橫公路上,我們緬懷曾經為這片土地,為自已家園,戮力維繫尊嚴與犧牲奮鬥的布農勇士,也讓自已對生養的土地有更深的認識。
誠然,目前的台灣社會,對於如何永續地使用自然資源,如何去珍惜自然美景,仍在加強學習的階段。從南橫天池的演變史,更可以清楚為什麼有人說:「人類一登場,自然景觀就不存在了!。」1962年,自然學者卡森女士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沉重的預言:「人類對於大地的蹂躪,若不能即刻罷手,則人類的『明天』將是鳥兒不再歌唱,花朵不再綻放,日月黯然神傷,河川嗚咽頹喪。而且,大地終將反撲,人類終將自食其惡果」。
位於南橫公路沿線的中央山脈諸峰,攀登行程只需數小時即可登頂,有些自然景觀更是唾手可得,但是對於這些各具特色,互競姿容的珍貴造景,祈盼,造訪者能經由親切的接觸自然,進而認識自然,從認識自然的真諦,去熱愛這片寂靜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