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俯瞰圖》複刻手卷
日治臺灣地形圖新解

日治時期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新解
原圖: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範圍:涵蓋台灣本島與澎湖群島
複刻:上河文化團隊
規格:八開本 38cm x 26.2cm
淨重:2.1kg,厚度 2.5 cm
頁數:288 頁,共 136 幅
裝訂:特級荷蘭布燙銀精裝
內頁:120 磅日本進口雪柔紙
定價:$3,600 元
特惠價:$3,200 元 *全部售罄
超值合購特惠
 $3,200 元 (J1 日治時期)
 $3,200 元 (J3 光復初期)
日治時期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新解》 光復初期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
訂購:我要購買
ISBN書號:9789867342225
發行日期:2007-03-22
圖式預覽及下載:
圖例: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新解
圖例: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新解
 ∎《臺灣地形圖新解》圖例
日治臺灣地形圖:天祥.太魯閣
 ∎ 第 47 幅【天祥.太魯閣】
日治臺灣地形圖:六龜.茂林
 ∎ 第 107 幅【六龜.茂林】

日治時期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新解》

一部祖父及父執輩,辛勤經營過的歷史地圖
獻給文史精英與地圖痴,限量發行,售完即絕版

土地調查與地形圖的測繪

台灣的地形圖繪製,始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治台的五十年間,為確實掌握台灣的社會、經濟、文化與地理等資訊,即著手進行土地調查與地形圖的測繪工作,其中先後完成了六套實測地形圖。

亦即明治 29 年(1896 年) 的五萬分一台灣地圖 (85 幅)、明治 37 年 (1904 年) 二萬分一台灣堡圖 (466 幅)、明治 38 年 (1905 年) 十萬分一台灣地圖 (35 幅)、大正 5 年 (1916 年) 五萬分一台灣蕃地地形圖 (68 幅)、昭和 3 年 (1928 年) 二萬五千分一台灣地形圖 (177 幅),以及昭和 13 年 (1938 年) 的五萬分一台灣地形圖 (117 幅)。

日治時期實測地形圖一覽 (1896-1938)
圖名 比例尺 測圖或調製時間 調製張數
臺灣地圖 五萬分一 明治 29 年(1896年) 85 幅
臺灣堡圖 二萬分一 明治 37 年 (1904年) 466 幅
臺灣地圖 十萬分一 明治 38 年 (1905年) 35 幅
蕃地地形圖 五萬分一 大正 5 年 (1916年) 68 幅
臺灣地形圖 二萬五千分一 昭和 3 年 (1928年) 177 幅
臺灣地形圖 五萬分一 昭和 13 年 (1938年) 117 幅

在時隔七十年以後,有幸檢視這些繪製優良的地形圖,不禁為之讚嘆! 日本民族的踏實、嚴謹與專精。這個國家的富強再起,確實是有其深厚的根基與理由。他們老早就懂得使用科學的工具 — 地圖,作為政經建設與教化施行的藍圖。

從地圖上訴說歷史的故事

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自 1999 年創立以來,即以「地理資訊傳播者」的角色,企圖將地圖這個地理科學的工具,以精確、豐富、易讀易懂的面相,傳遞給愛好地圖與仰賴地圖的個人或團體一個真實的台灣現況。

在二十餘年的製圖經驗裡,我們深刻體認地圖的繪製工作,不單是要把瞬息萬變的地理資訊,利用各種符號、註記,正確的標示在有限空間的紙圖上。也要將歷史的記憶,諸如古老的地名、史蹟遺產 … 等,適切的揭露,以強化一本地圖集的歷史與人文深度。

在上河文化編繪《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的過程中,我們雖曾勉力地蒐集了各類老地圖與老地名資訊,並加以整編在新出版的地圖上。當時我們即計劃若有機緣將日治時期的老地圖蒐集齊全,即來編纂一部可以古今對照的地圖集。如此一來,就可以提供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能夠快速對照,並瞭解故鄉土地的前身與發展因緣。對於愛好閱讀地圖的痴迷們,則可以從中發掘更多的故事與無限的樂趣。

編纂基礎與邏輯

這部日治五萬分一台灣地形圖的編纂基礎,係以昭和 13 年 (1938年),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發行的五萬分一台灣地形圖為主要依據,山區空白部份則以大正 5 年 (1916年),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發行的五萬分一台灣蕃地地形圖補植。另外,澎湖群島中的花嶼、東吉嶼和大嶼等三幅地形圖,則是沿用明治 28 年 (1895年) 測圖、35 年製版的第一代五萬分一台灣地圖。

在呈現方式上,我們本著地圖應以「實用」「好用」「容易查詢」的唯用觀點,將原是一幅一幅的地圖,全部接合起來,再依上河文化出版的《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的分割模式,切割成可以古今對照的 136 幅地圖。另在老地圖上,則將雙線的道路與河流舖上顏色,讓原本單色的地圖鮮活起來,也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進而對鄉土古老的記憶產生興趣,增加了老地圖的功能與用處。

讓人讚嘆的製圖水準

在編纂這部老地圖新解的過程裡,我們發現日本人七十年前所編繪的地圖,其精確程度讓人誠服 (蕃地地形圖部份,因當時原住民部落與山地的測量,相當辛苦與困難,有些地方精度較差) 。我們將現在的三角點座標,套疊在老地形圖,竟然都能精準套合。其他道路、街庄、古道、路線、部落遺址與駐在所陳蹟等,也都能吻合無誤。

根據這些資訊,我們可以瞭解道路的變革、街庄的發展、聚落的存續和許多關於鄉土的故事與歷史,以及整個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遷演化。

古今對照,看見台灣地理人文的變遷
日治臺灣地形圖:天祥、合歡越嶺道 日治臺灣地形圖:天祥、合歡越嶺道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天祥、合歡越嶺道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天祥、合歡越嶺道
タビト社 (他比多社,天祥)、合歡越嶺、合流警官駐在所
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 1938 年 vs.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2006 年

地圖是地理科學的特有工具

做為人類對空間的表達工具,地圖和語言、文字一樣,必須經過學習與反覆驗證的過程,才能真正發揮地圖的效用。在台灣,由於戰後實施戒嚴,地圖成為統治者的禁臠,一般人無從獲取與使用。

日治時期的地形圖更因戰亂,不是被燒毀殆盡,就是僅餘殘存圖幅,秘藏在少數學術機構的圖書檔案深櫃中,外人更無從翻閱。使得戰後的學術研究者與地圖迷們,無緣獲此寶藏,甚且不知道這片土地上還存留有如此珍貴的地圖史料。諸此種種管制與約束,讓傳達空間概念與獲取空間資訊最有效的工具 — 地圖,一直都是島上人民極為陌生,甚至揶揄、排斥,以及不知如何運用的地理工具,誠屬可惜。

《台灣地誌》作者陳正祥教授曾說:地圖是地理科學的特有工具,可濟文字說明之窮,有一目瞭然之妙,並可減少因文字不同而起的隔閡,故應當儘量利用。我想,這部《日治時期五萬分一台灣地形圖新解》的複刻發行,應該可以填補過去歷史的一些缺憾,也能提供地理與歷史研究者一些題材與史料,對想要認識台灣這片土地的所有人士,應該也有一些啟發與幫助。

吟味地圖的美學與哲學 發現老台灣

這是部經過精心接合與套色整編完成的老台灣地形圖,翻看那頁頁雕工精細的等高線,吟味著古老地圖裡的美學與哲學,倍覺身為一個繪圖師的責任,何其沈重。

對照著《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裡的相同圖幅,更看見歷史的演進與人文、地理環境的大變遷。人類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維持大自然的永續存在上,取得一個和諧的平衡,應該是當代人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上河地圖夢想家》團隊 2007.1.23 自由日